摘要:基于“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下称“项目”),主要探索如何实现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通途径,通过建立学分银行中心,搭建学历教育专业学分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学时的衔接平台,实现课程置换、学分替换。经过探索和实践,项目在科学研究、学分学时置换、社会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建立了学分学时“立交桥”,有利于推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学历提升 融通途径 学分学时立交桥 终身学习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广东省“强师工程”(2017—2020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结合广州市教师兑取情况,2019年按照《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的通知》要求(下称《通知》),广州开放大学(原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下称“我校”)承担了该项目的实施。
一、项目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先明确,要努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2016)提出,要利用开放教育的学习优势,给更多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开放教育学分认可制度。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2018)指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培训体系,实行自主选学培训制度,推行培训学分管理,推进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立交桥”的衔接互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明确要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健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服务全社会的终身学习。《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2020))提出,要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学分认定体系和标准,开展学分互认试点,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的有机衔接,等等。由此,学分银行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开放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二、项目研究基础
学分学时立交桥直接关联的是学分银行。其概念来自终身教育理念,是银行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学分银行是指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或特点,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和积累,并将积累结果“兑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载体。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服务与实现终身学习,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学分银行在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是相对较早和成熟的。国际上主要实施模式:欧洲国家实行基于学分转换系统和学分系统建立学分银行,其中英国实行基于个体学习者中心的学分框架体系建设;澳大利亚主要是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韩国主要是基于就国家立法层面的学分银行建设;美国主要是基于教育认证制度的学分银行建设,等等。国内主要建设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制定了基于资格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上海市学分银行建设属于政府主导业务,建立了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转换服务平台;江苏省制定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建立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搭建了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广东省由省政府主导,组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重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专业机构联合共建的优势,等等。由此,学分银行国内外研究在资格框架、学分系统、认证制度、学分管理等宏观方面较突出,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较少。
三、项目实施实践
(一)目标明确,科学管理
为落实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广州市教师队伍实际情况,计划到202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0%和98%,全面提升广州市教师队伍水平,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项目列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申报过程经过专家咨询、答辩和严格论证。为保证项目有效实施,设置了总体目标、绩效指标(含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指标等,如表1),实行实施前、中、后全程管理检测,保证项目取得成效。
(二)精准施策,机制创新
1.制定专属实施方案,遵循“五个一体化”原则
项目制定了《“广州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专业实施细则,明确项目的意义目标、指导思路、实施原则、教学管理等内容。实施过程应用我校“研训用”一体的广州特色智慧生态师训体系,实现教师协同研修,遵循“五个一体化”原则:市区两级服务一体化、学历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平台+资源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本专科衔接一体化。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及大数据管理手段,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平台,发挥市级发展中心、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引领驱动作用、依靠市、区两级电大联动,为广大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和技能提供咨询、培训、教学、考试等全方位、精准的支持服务,实现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的衔接的“立交桥”,打通服务乡村教师的“最后一公里”。
图1:教学实施方案和专业实施规则
2.利用“互联网+”优势,智慧教育创新赋能项目教学
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唯一的学习入口,以用户名和密码作为唯一通行凭证,优化平台操作流程,提供便捷服务。采取线上为主线下辅助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资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市区二级联动,提供远程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考试平台,结合智慧师训等组织实施教学。在广州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搭建“学历提升”专栏,结合开设专业,建立课程重难点讲解资源,建立录播课程和播出列表平台,搭建云课室平台,打造“全项目一堂课”,形成具有完整广州特色的全远程教学体系。
3.搭建学分学时“立交桥”,实现教师职继融通一体化
项目按《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学历教育学制年限内,经审核每年最高可登记72个继续教育学时;参加项目的教师,毕业前五年内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选学与报读相关课程(对照专业实施细则和学分置换方案),最高可以在省开课程、实践环节、证书学分等范围内申报免修不高于毕业学分40%的课程,同时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据此,建立教师学分银行账户和个人学习档案,打通学历教育专业学分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学时衔接通道,体现出“一人一策”的学分互换、互认,实现教师职继融通一体化。
四、项目取得成效
(一)“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推进项目实施
项目从启动开始,着力教学实施、项目实践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形成2项课题,3篇论文,1项教学成果等科研成果。
(二)服务乡村教师,扶贫扶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截至2021年10月,服务2364名乡村教师,覆盖广州市7个乡村振兴区域4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按照2021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项目可持续到2025年,预计服务人数会达到4000人左右,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规定的城乡中小学师生比(中学1:13.5,小学1:19)可间接服务乡村学生6万多人。因此,项目通过提升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扶贫扶智工程,对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三)社会评价、荣誉,学员满意度等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具有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广州教育局官网,信息时报、今日头条、网易、腾讯、新浪网等,台州日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官网官微等各类媒体报道乡村教师学历提升的实施开展情况,社会辐射影响大。2020年12月在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英语多模态教学改革比赛中,28位学员在公共英语多模态教学改革词汇比赛中获本科组二、三等奖。2019年、2020年专项研修效果和满意度调查结果为98.8分,学员满意度高。
(四)学分学时立交桥打通教师职继融通途径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学历提升项目的《通知》和项目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按照“一人一策”原则进行了课程学时转换。以2019级乡村教师学历提升的1022名学员为例,2019年、2020年经远程教育培训中心验证审核,连续两年为每位学员登记72个继续教育学时,共计登记了147168继续教育学时。2019级学员所报选的继续教育学习课程(统计数据为2017年至2020年的课程)经过筛查审核,结合学分置换标准,从继续教育学时置换、职业资格证书置换、实践课程置换等进行学分学时兑换。